【編者按】不久前,由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組織的“雄安新區教學實踐團”師生,在雄安新區進行《融合傳播教育背景下的新聞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活動。期間,清華師生走訪了雄安千年秀林、白洋淀、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和雄安新區有關部門,形成《清華學子看雄安》專題。專題以當代大學生自己的視覺觀察雄安、感受雄安、寄望雄安。今天起,本網將陸續刊發這組報道。
華北平原的六月,還不是流金鑠石的三伏天。偶爾有風,惹得秀林里初成的樹木抖擻了葉子,簌簌然地,很是精神。
雄安自古便是廣漠之地,太行山下,拒馬河畔,連帶著一圈地名,都浸透了漫漫的黃沙氣。在被劃為新區之前,它和“浩渺”二字結了亙古的難解之緣,從來都是遼遠而蒼茫的一片土地。春林冬松的蔥郁景象,只會生在南國,在這里,卻是永遠見不到的。
而如今,這段彌漫著黃沙的歷史,到底是要被這片秀林終結了。
離秀林還遠的時候,從車窗外看出去,便能看到一小團綠。簇擁的,蓬勃的,好看得幾乎有些扎眼。
想來這便是秀林了——之所以稱之為“秀林”,這一片林子自然是秀氣的。畢竟是黃土中的一抹綠,但這秀氣又不同于江南林子的柔和婉轉,還有幾分一枝獨秀的青春之氣。要是細瞧了,便能見著那團綠在風中鼓脹,像是醞釀著滿腔的斗志。
下了車,走進林中小道,兩旁的樹木就此現出全貌:不算參天,樹頂卻是尖尖的,樹身上沒有岔出的旁枝,一門心思地往上長,勢頭很是喜人。
引路的張經理——他與這片林子已然相伴許久——解釋說,借著樹苗的頂端優勢,剪去冗余的枝干,樹才能專心地拔高,長出疏朗的高冠。說起這片樹苗,張經理看起來很是自豪,介紹著它們的前世今生,興致頗高。
“每棵樹身上都掛著二維碼!你掃一掃,就能知道它叫什么,從哪兒來,以后會長成什么模樣……而且它們都是原生冠苗,從各地千挑萬選篩來的!”張經理不停抹著腦門上的汗,卻絲毫不顯疲態,沿路滔滔不絕,“原生冠苗呢,就是符合樹木自然生長狀態的苗,沒經過人工修剪的。因為秀林要達到一種‘近自然’的境界,生態優先嘛,自然為美。”
所謂“生態優先”,不僅是秀林自身的風韻,更是雄安理念在這片林子上的映射。只有生態先行,才能為城市的后續發展扎下深厚的根基——金山銀山要以綠水青山為底蘊,富國之夢才有根骨。“這片林子不是要做成鋼筋水泥叢里的點綴。”張經理如是說,“而是要做成‘新區的底色’。我們并非在城市中建造森林,而是在森林中建造城市!”
張經理在談起未來的造林規模時,顯然很有信心,“新區未來的綠地覆蓋要達到40%,僅僅幾個月的工夫,秀林已經走到了11%……許多的造林項目正在籌建,勢頭一定會越來越好,秀林是,雄安也是。”(作者呂蘇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