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雄安官網8月8日電(記者封俊龍)8月7日晚,第17期智能城市星夜談活動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舉行,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副院長、領銜科學家王晨應邀以“生物傳感開啟新紀元”為主題進行了精彩演講,贏得在場聽眾的陣陣掌聲。
王晨應邀以“生物傳感開啟新紀元”為主題進行精彩演講。中國雄安官網記者馬夢迪 攝
“生物電傳感技術可以采集人的抑郁、壓力、疲勞、關注、興奮等情緒變化信號,后續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分析,可以在車媒體、智能交通、大健康等領域進行應用轉化。”演講中,王晨首先向大家介紹了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所從事的生物傳感、情感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研究。她表示,生物電傳感技術能夠采集大腦所傳遞的情感信號,并通過人工智能的技術來分析每個人在不同環境下的真實情緒和狀態,從而實現精準服務。
第17期智能城市星夜談活動現場。中國雄安官網記者馬夢迪 攝
“想要建成有溫度有情感的智能城市,就要從人的角度出發,滿足每個人的個性需求。”王晨說,“生物傳感、情感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人的情緒變化信號進行大數據分析,并為智能城市的建設提供關于人的可靠數據支撐。”
在場聽眾聚精會神地聽演講。中國雄安官網記者馬夢迪 攝
隨后,王晨以該研究院在智能交通領域的研究成果“小嘜指環”為例,對生物電傳感技術如何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并在監測疲勞駕駛方面應用進行了詳細介紹。據介紹,“小嘜指環”通過采集駕駛員身體所傳遞的相關生物電信號可準確檢測駕駛員精神狀態,深度學習駕駛員的情緒狀態,并利用車內多媒體信息消費的方式,準確知曉不同駕駛員在不同情緒狀態下,對信息的不同需求,從而智能推送可以改善駕駛員精神狀態的信息內容。如駕駛員已處于疲勞駕駛狀態,車內警報裝置會及時報警進行提醒。同時,車內的多媒體設備就會依照駕駛員的情緒狀態,做到個性化和定制化的推送,從而以一種新的模式打造車內的“頭條”。
“該技術不僅能夠有效減少因疲勞駕駛引起的交通事故,還可通過大數據對影響駕駛員狀態的道路設計進行分析,讓道路設計更加科學,更加人性化。”
聽眾進行現場提問。中國雄安官網記者馬夢迪 攝
此外,王晨還結合新聞報道事故、國內外大橋倒塌事故、交通安全事故、車聯網及自動駕駛技術存在的問題等各領域案例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講解,并以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的“世界首例機器人寫作”“中英路橋健康監測及生理傳感融合應用洞察系統”“公安部交管局聯合實驗室”等研究成果和成功案例為載體直觀地向大家闡述了生物電傳感和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城市建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目前,新華網研發的生物傳感、情感計算同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處于全球領先地位,是符合雄安新區的定位和發展方向的高新高端技術,希望這項技術能夠在這片科技創新的沃土上扎根,為雄安新區智能交通、安全駕駛、教育提升、影視娛樂等各個領域的發展貢獻力量。”王晨說,“我們還將致力于生物電傳感技術在大健康領域的探索應用,為雄安新區人民帶來真正的幸福和安康。”
演講結束后,王晨還與在場聽眾就“生物電傳感技術標準”“生物電傳感技術相關設備檢測標準”“如何在雄安新區各領域真正落地”等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深入交流和探討。
雄安新區各部門、雄安集團、新區入駐高新企業相關人員參加了此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