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態環境部公布了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名單,確定了11+5個城市和地區,雄安新區作為5個特例代表之一,參照“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一并推動。
創新發展,打造綠色示范高地
近日在雄安新區容和步道上,晨練的穆可文邊走邊撿拾地面上的煙頭,將其扔進旁邊的垃圾桶里。穆可文說:“這是舉手之勞,為‘無廢城市’建設貢獻一點力量。”
“無廢城市”是不是沒有廢物的城市?
“當然不是。”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吳海梅表示,“無廢城市”并不是指沒有廢物的城市,也并非杜絕垃圾的產生,而是從城市管理的角度,有效利用固廢、降低固廢產生、解決歷史堆存固廢,保證良性循環。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無廢城市”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最終要實現城市固廢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處置安全的遠景目標。
“建設‘無廢雄安’意義深遠。”在雄安新區黨工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集體學習時,清華大學(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么新作專題輔導。他表示,雄安新區“無廢城市”建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綠色示范高地,打造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新型城市發展模范的戰略需要。
雄安新區“無廢城市”建設是創新生活和生產發展模式,將“能源利用最優化、資源利用最大化、環境污染最小化”,這與新區四大功能定位高度契合。雄安新區憑借智慧城市和低碳城市建設契機,超前布局固廢管理,打造制度示范、模式創新、城鄉融合的世界一流“無廢城市”。
“無廢城市”建設有其緊迫性,雄安新區歷史遺存固廢嚴重,對固廢的處理也是一項“老大難”。
實際上,固廢處理市場背后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垃圾山”里也藏著金山銀山。
業內專家也十分看好這本“生意經”。在么新看來,“無廢城市”建設能產生三大效益。環境效益,減輕產品在生產和消費中的環境負面影響,解決“垃圾圍城”問題;社會效益,優化生活環境,提高公民素質,增進社會文明;經濟效益,延長產業鏈條,節約能源和資源,激發創新驅動活力,將線性經濟轉變為循環經濟。
“無廢雄安”將極大地提升城市固體廢物管理水平,打造城市宜居環境,實現新區綠色發展。雄安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雄安新區將按照總體規劃要求,找準自身定位和改革方向,合理確定試點路徑和具體任務,積極開展試點示范,努力打造形成“無廢雄安”的中國樣板。
聚焦問題,綜合施治取得明顯成效
過去,農村垃圾是雄縣米家務鎮板北村村容村貌的一個短板。一條寬敞平整的水泥路貫通南北,可道路兩側卻有五處垃圾堆,其中兩處是大垃圾堆。
近日,雄縣投入專項資金,引入了閃蒸礦化低溫裂解處理技術。這種技術是基于有機物質在霍爾效應下的低溫缺氧裂解原理,將垃圾分解控制在250℃以下的狀態,靠垃圾在磁化熱分解過程中自身產生以及有機物質降解產生的熱量,經過悶燒裂解,實現了減量無害化垃圾處理。板北村里原來垃圾遍布的街道變得干凈整潔,空氣也變得清新了。目前,這種新型垃圾處理器在39個村莊成功運營。
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省委、省政府和雄安新區高度重視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新區生態環境系統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精心謀劃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服務新區建設、加強環境執法、整治突出環境問題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環境整治攻堅,新區及白洋淀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初顯。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雄安新區要建成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典范城市。時代不同了,這里的春天鳥語花香,雄安是生態文明的新生兒。“新區開發建設要以保護和修復白洋淀生態功能為前提。”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大氣土壤輻射環境管理科主任科員張秀倫說。
“過去的污水不見了,刺鼻的腥臭味也聞不到了。現在不但河水變清了,連堤岸都進行了綠化,村民們閑暇之時都愿意來這里轉轉。”雄安新區安新縣西澇淀村緊靠唐河污水庫,村民季寶生對唐河污水庫的環境變化感慨萬千。
唐河污水庫治理只是一個縮影。雄安新區聚焦水環境突出問題,加大整治力度,截至目前,606個有水納污坑塘全部治理完畢,5個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治理任務。經監測達到治理效果,水環境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兩年多來,雄安新區大力開展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城鄉環境大整治,聚焦重點難點問題,實施網格化治理,推動雄安新區生態環境根本改善。
為讓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雄安新區堅持水岸同治。2017年以來,啟動了白洋淀流域“洗臉工程”,2018年5月發起了環境整治大會戰行動,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河道水面垃圾及漂浮物等。
治水的同時,大力整治岸上垃圾。三縣鄉鎮及各村實現了垃圾集中清理和處置,基本做到日產日清。
同時,深化涉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控,加強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和監管。不斷加強危廢產生和經營單位管理。制定雄安新區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方案及工業企業堆存場所排查整治方案等,完成安新縣約33萬噸制鞋下腳料、廢線皮子、針刺氈等工業固廢清運處置。目前,安新縣歷史積存的鋼渣鋁灰等固體廢棄物處置工作正在加緊推進中。
綜合施策,扎實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吳海梅透露,下一步,雄安新區將“無廢城市”建設作為系統工程,強化頂層設計引領,對照國家“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編制實施方案,明確試點任務清單,細化目標成果、責任單位、進度安排、保障措施等。
雄安新區將充分利用“無廢城市”建設契機,充分發揮新區在政策、體制、規劃方面的優勢,走出一條社會主義新型城市發展的道路,為全國乃至全球做出示范。據介紹,雄安新區“無廢城市”建設將從解決固廢遺留、固廢增量方面實現突破。
全力解決固廢遺留問題。新區內固廢的歷史遺留問題較為復雜,種類多、體量大,而且涉及較大量的危險廢物處置問題。下一步,雄安新區將把區內遺存固廢,特別是遺存工業固廢危廢的安全處置作為工作重點。
科學解決固廢增量問題,解決新增固廢產生的三個問題——新增城市的建筑垃圾和棄土增量問題,拆遷安置的挖掘過程中產生的填埋垃圾增量問題,新城市建設發展中由于人口增多而導致的生活垃圾增量問題。據悉,雄安新區將科學評估轄區內固廢產生的增量,加強城市與農村環衛基礎設施科學規劃建設,提高廢舊農膜、廢棄農藥包裝物的回收利用水平,加緊步伐,合理規劃,把工作做在前面,為“無廢雄安”的建設提供充足的保障。
科學謀劃解決新型固廢處理問題。隨著新興產業固廢的占比越來越大,生物醫藥行業產生的危險廢物、大數據物聯網行業產生的新興融合固廢等增多,這些將考驗未來雄安對新興固廢處置的能力。對此,雄安新區將合理展望,預先謀劃,提前做好各項新興產業固廢產生和處置的前期調研以及處置方案,盡量做到未雨綢繆。
積極探索四大體系建設。“無廢城市”建設要求在城市層面來推動固體廢物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試點城市的系統成果是體現在制度、技術、市場和監管四大體系的建設。四大體系是建設“無廢城市”的重要抓手,也是從“無廢城市”過渡到“無廢社會”的重要基礎。雄安新區將從雄安的實際出發,強化四大體系建設,為“無廢雄安”的建設奠定基礎,探索形成具有創新性、前瞻性、可復制、可推廣的“雄安模式”。
“綠色,是雄安的生態本底。”容城縣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借助“無廢城市”這個契機,環保的理念將滲透到雄安新區的每一個角落。(記者 李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