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教育部的“睡眠令”,也需相關網絡平臺積極履行其社會責任,及時建立管理細則、利用技術手段,把政策要求落到實處。
▲中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睡眠不足對其健康傷害更大。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4月2日,教育部針對中小學生發布了“睡眠令”。
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教育部要求合理安排學校作息時間,防止學業過重擠占睡眠時間,合理安排學生就寢時間,明確提出要加強對線上培訓網課平臺、網絡游戲的規范管理,采取技術手段對其進行監管,確保線上直播類培訓活動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1點,每日22點到次日8點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游戲服務。
睡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中小學生而言,由于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若睡眠不足,對其健康的傷害更大。毫不夸張地說,這不僅關乎個人和家庭,也是關乎民族未來的大事。然而近些年,中小學生睡眠匱乏,卻成為愈來愈突出的社會問題。2019年發布的《中國青少年兒童睡眠指數白皮書》顯示,62.9%的青少年兒童睡眠不足8小時,其中初高中生占比更高。
教育部此次通知,為保障中小學生睡眠提供了重要抓手。通知不僅在中小學生學業安排上予以明確規范,力圖把中小學生從繁重的課業壓力中解放出來,更特別強調了每日22點到次日8點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游戲服務,頗具現實針對性。
相比學校、家長就能控制的作業與校外培訓等,中小學生對電子游戲的自制力無疑是最弱的。而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普及的今天,電子游戲占據了青少年大量時間,為了最大限度減少其對未成年人的影響,理當設立專門條款,嚴格監管,切實執行。
事實上,不光是游戲平臺,就成癮性而言,眼下的短視頻、直播等泛娛樂平臺對中小學生睡眠時間的擠占,同樣不可忽視。
2020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調查報告就顯示,有近七成未成年人使用過短視頻,更有超過20%的受調查未成年人,習慣在睡前使用短視頻。從游戲到短視頻,網絡娛樂對未成年人限時,不僅利于保證睡眠,也與學生視力保護的要求一脈相承。
此前,國家相關部門也曾出臺意見,要求游戲、短視頻采取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但具體執行情況卻不盡如人意。比如,有些網絡游戲的青少年模式存在不少漏洞,實名制等規定也容易被突破。至于短視頻的“青少年模式”,包括時間鎖、禁止直播和充值打賞等,有多種方法可以繞過。因此,教育部再次明確的限時要求,該如何落地執行,仍面臨不少考驗。
保障中小學生睡眠,保護我們的下一代,是作為企業公民的起碼責任。相關網絡平臺,當積極響應教育部對中小學生睡眠管理的要求,更為主動、切實地履行其社會責任,及時建立管理細則、利用技術手段,把政策要求落到實處。
以此而言,落實教育部此次通知要求,也是一個平臺與監管方對既往措施回頭看、對相關機制再加強的契機。
一方面,需要平臺方面有企業公民的責任擔當與主動自覺;另一方面,對于游戲、短視頻等在線平臺對于中小學生限時服務,產品設計是否嚴謹,執行是否到位,有沒有留下“漏洞”,監管部門也要定期做好跟蹤和評估。而對于那些糊弄監管、應付輿論的網絡平臺,也不妨加大曝光和處罰的力度,倒逼其“動真格”。
唯其如此,才能規范網絡平臺的運營,讓教育部的“睡眠令”落到實處,在確保中小學生足夠睡眠時間的同時,也免于過度沉迷于電子產品,共同呵護一個更有利于青少年發展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