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四五”期間,省工信廳將統籌區域、產業、企業、產品“四個維度”
推動工業轉型升級 著力建設制造強省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工業和信息化既是主力軍、主陣地,又是排頭兵。當前,省工信廳正在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抓緊做好頂層設計,分行業編制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十四五”規劃,年內這些規劃將陸續出臺。
“十四五”時期是我省制造業爬坡過坎、提質增效、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的重要時期。省工信廳將以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和雄安新區高端高新產業發展為戰略契機,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強化創新驅動,堅持綠色發展,統籌區域、產業、企業、產品“四個維度”,推動全省工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業質量、動力、效率“三大變革”,著力建設制造強省,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堅實支撐。
著力優化區域布局。充分發揮我省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人才支撐、區位條件等比較優勢,明確區域產業定位,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統籌“兩翼”協調發展,構建“一核、兩極、四帶、多集群”發展格局。加速吸納聚集優質創新要素,打造雄安新區高端高新產業發展核心區;充分發揮石家莊、唐山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做大做強做優主導產業,建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發揮產業基礎優勢和特色,打造環京津高新技術產業帶、沿海臨港產業帶、冀中南先進制造業產業帶和冀西北綠色制造產業帶;立足縣域產業基礎,培育一批在國際國內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到2025年,形成兩個萬億級和一批五千億級產業集群、80個百億元以上特色產業集群。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鍛長板、補短板,鞏固提升現有優勢,持續推進鋼鐵、裝備制造、石化、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應急、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康復輔助器具等高潛產業;前瞻布局區塊鏈、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氫能與儲能、第三代半導體、柔性電子等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到2025年,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達到150家左右,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3%,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2%,全省兩化融合水平進入全國第二梯隊前列。數字產業化步伐明顯加快,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1%提高到5%。聚焦重點制造業鏈條,建立“鏈長”負責制,構建產業鏈協同配套工作機制,著力推進延鏈、穩鏈、補鏈、強鏈,努力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特征突出的先進制造業體系。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定提升,保持在27%以上,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提高到85.01。
加快培育優質企業。聚焦實業、做精主業,深化“萬企轉型”,開展新一輪技術改造,加速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強化政策、資金、人才等要素支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格局,加快壯大一批輻射帶動作用突出的產業鏈領航企業,加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推動優質企業持續做強做優做大,促進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實施企業上市“蝶變計劃”,推動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借助資本力量加快做大做強。優化“工業醫院”“工業診所”“工業大夫”三級診療體系,開展“把脈問診”,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強化包聯幫扶,著力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堵點、痛點、難點。到2025年,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初步建成,培育一批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工業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4500家左右。
突出打造優勢產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突破一批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工業基礎軟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等瓶頸制約,提升產品穩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立完善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新材料首批次等省內新產品推廣保險補償機制,推進新產品市場化進程,實現關鍵領域“進口替代”。加快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開展質量提升行動,鼓勵企業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手段提高質量管理水平,爭創質量管理典型標桿和企業標準“領跑者”。加快知名品牌培育,推進工業設計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強設計產業載體建設,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組織開展“燕趙精品”推介活動,打造一批唯一、第一品牌產品。(米彥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