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連續九年被評為“五星級”節點
“天地圖·河北”,這樣“智繪”生活
“獲取基礎地理信息,就找天地圖。”
在我省基礎地理信息服務平臺范圍內,河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天地圖·河北”)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為用戶提供了權威、準確、現勢性強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并在我省政府決策、重大活動、專業部門服務、公眾服務等領域得到了較好的應用。
從查詢經緯度、地形地貌到分辨行政邊界,再到下載土地利用數據,2021年“天地圖·河北”(公眾版)日均地圖服務接口訪問量邁入2700多萬次大關;“天地圖·河北”(政務版)累計訪問流量達100G。2021年,“天地圖·河北”被自然資源部評為最高級別的“五星級”節點,這是平臺自開展評估以來連續九年獲此殊榮。
■ 優化升級平臺功能,著力提供基礎地理信息
陽春三月,恰逢踏青好時節。3月5日,石家莊市越野愛好者小張計劃去保定市淶源縣白石山露營。為了更好地規劃出行計劃,他迅速打開“天地圖·河北”網頁進行詳細查詢。
位置路線、經緯度、地形地貌以及周邊紅色旅游景點……各種基礎地理信息一應俱全,小張有條不紊地記錄在冊,出行更加安心。
“與高德、百度等導航軟件不同,‘天地圖·河北’均衡地反映了各類地理要素,集成了全省的矢量、影像、導航、地名地址以及專題數據,并為社會提供7×24小時‘一站式’地理信息公益性服務。”省自然資源廳地理信息處一級調研員劉勇說。
“天地圖·河北”是河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簡稱,由省自然資源廳主導,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承建,于2012年6月正式上線運行。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是縣級以上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向社會提供各類在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推動地理信息數據開放共享的政府網站。“天地圖·河北”也是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省級節點,專門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空間地理信息數據。
“天地圖·河北”分為公眾版、政務版、基礎版三個版本,分別運行于互聯網、國家電子政務網和涉密網,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自然資源管理、各行業部門提供測繪地理信息基底數據和個性化地理信息服務。
為推動“天地圖·河北”建設和應用推廣,省自然資源廳細致謀劃部署各項重點工作,顯著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務能力。持續做好平臺數據融合和更新,截至2021年底,集成近10TB海量地理信息資源,平臺線劃電子地圖數據1∶10000尺度覆蓋更新達到100%,影像數據實現了亞米級衛星影像成果全省覆蓋,整體現勢性達到2020年底。
加強平臺運維管理,優化升級平臺功能。平臺升級了門戶主頁,開發了多時相影像服務,完成了河北省黨史學習教育主題學習線路和遙感影像資源服務查詢兩個示范應用系統建設。同時,還集成增加在線地圖、綜合服務,優化了地圖瀏覽、地圖搜索、路徑分析等功能,進而提升了平臺性能和用戶體驗。
■ 整合基礎地理信息,注重提供公共服務
2021年10月,“國土調查云3.0”App正式上線。“國土調查云”是根據自然資源部土地調查、督察執法及補充耕地核查等工作需要研發的互聯網+國土調查工作平臺,是服務國土調查和自然資源管理工作的一款手機應用軟件。該軟件具有土地調查、基本農田、土地規劃、遙感影像和自然資源保護區等信息實時查詢服務功能,特別是“隨手拍”等輔助外業調查業務功能,界面友好、操作便捷,能有效提高外業調查的工作效率。
“國土調查云”平臺使用“天地圖”為底圖,以自然資源規劃、管理和現狀數據為依托,目前已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大棚房清理、增減掛鉤核查、補充耕地核查、國土變更調查、執法監察等重點工作中廣泛應用,受到各級用戶充分認可。
省自然資源利用規劃院相關負責人說:“調查云能實實在在為我們國土調查及相關工作解決問題。系統的成功應用,得益于得到了‘天地圖·河北’省、市、縣(區)各級節點詳實細致的地理地圖數據的支持。”
筆者了解到,以前獲取基礎地理信息只能通過重復查找、分區域跨部門獲取,有時還需付費獲得。如今,“天地圖·河北”融合了省、市、縣(區)各級數據,有效避免重復建設,為公眾提供了一個便捷高效的基礎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由多變少,由繁變簡。“近年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我們立足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厘清政府與市場、公共產品與市場產品的邊界,大力整合基礎地理信息,著重建設市場無法提供或提供成本較大的數據資源。”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天地圖事業部主任趙彥榮說。
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持續推動“天地圖·河北”資源整合,開展國家、省、市、縣(區)的數據融合更新,加強目錄服務系統建設與更新,做好平臺運維管理,拓展平臺應用領域,已基本形成三級節點“在線集成、協同服務”的格局。
目前,“天地圖·河北”已完成11個設區市和110多個縣級節點數據融合,融合內容包括水系、交通、居民地、境界、地名地址、POI(地理信息點)、影像等。“天地圖·河北”也成為全國較早完成全省數據與國家主節點數據融合的省級節點之一。
■ 推動開放共享,確保各類信息真實客觀、準確安全
在河北省供熱監管信息平臺上,只要輕點我省某個城市主城區的換熱站圖標,平臺便可以顯示出該換熱站的供回水溫度、供回水壓力以及平均室溫等供熱數據,數據真實準確、信息精準有效。
去年,供暖期到來后,省住建廳適時啟用由河北工大科雅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河北省供熱監管信息平臺,實時掌握全省各個城市的供熱情況。據河北工大科雅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軟件應用部經理何永來介紹,平臺覆蓋全省160個縣級以上集中供熱城區,初步實現了供熱情況的動態監測分析和應急處置,對提高供熱監管水平、改善供熱服務質量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何永來說,為有效監管實時數據,平臺借用“天地圖·河北”的數據接口,以地圖形式展示了我省包括雄安新區在內的14個城市主城區的供熱管網情況,比如熱源位置、小區換熱站位置等具體信息均清晰可見。
近年來,秉持“權威、豐富、鮮活、統一、高效、便捷、應用廣泛”的建設目標,“天地圖·河北”被廣泛應用于自然資源利用、城鄉建設規劃、環境保護、地質勘探、礦產開發、水利、交通、旅游等多個領域,開創了地理信息數據“多級分布互動、共享空間信息服務”的新局面。
由于地理信息的特殊性,公開時進行空間可視化表達效果最佳。因此,為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獲取地理信息及服務,省自然資源廳在“天地圖·河北”設置本級節點入口鏈接,專門集中向社會公開基礎地理信息、自然資源領域可進行空間可視化表達的專題地理信息。
發布的各類信息真實、客觀、準確、安全是平臺提供公共服務的宗旨。省自然資源廳強化資源整合,充分利用基礎測繪、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等多種數據資源,每年不定期更新一次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的在線服務數據集,更新數據還將按照每季度一次頻率報自然資源部審核。
加強日常運行維護和更新,及時在線聯動更新關鍵、重要信息,不斷提升數據時效性和準確性。截至2021年底,平臺對全省建成區的大比例尺數據進行了融合更新,比例尺最高達到1∶500;地名地址及POI(地理信息點)數據已經達到140多萬條;行政區劃已細化到鄉鎮級。
劉勇表示,下一步他們將進一步提升政務平臺的服務支撐能力,推動地理信息數據的開放共享,打造協同高效的數字自然資源政務服務體系,開發建設以“天地圖·河北”(政務版)為基礎的河北省地理信息資源共享系統。(記者 苑立立 通訊員 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