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京津冀聯合推進鹽堿地生態植被修復
為濱海鹽堿地生態修復提供了重要品種資源和技術標準
在滄州市南大港管理區扣村,200多畝的鹽堿地種上了鹽星海棠和多倍體柳枝稷,原來荒蕪的海灘如今生機盎然,春天賞花、夏天乘涼、秋日觀果,引來不少游客。這是京津冀三地科研人員通過多年聯合研究的成果之一。
2017年,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北京草業與環境研究發展中心、天津市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三方組建了“京津冀鹽堿地生態植被修復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從生態環境的基本因素植被修復著手,提高鹽堿地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進行包括土壤改良、耐鹽植物種質資源創制、水資源高效利用等相關研究,目前已取得多項階段性成果。
培育出耐鹽堿的鹽星海棠新品種,該新品種耐鹽能力較八棱海棠提高一倍,作為觀賞海棠和耐鹽砧木,產業化潛力巨大。推廣應用多倍體柳枝稷新品種,在全鹽含量0.8%的土壤上,生物量較對照提高72%,具備作為鹽堿地生態修復先鋒植物和飼草應用的雙重實用價值。
聯合實驗室還制定了河北省地方標準《綠化植物耐鹽鑒定技術規程》,并發布實施,共同開發的《一種原土耐鹽鑒定池及其應用》實用新型專利獲批。
目前,上述品種和技術已在唐山曹妃甸和滄州黃驊、南大港等多地示范應用,推廣應用面積3000余畝,涉及工程20余項,為濱海鹽堿地生態修復提供了重要品種資源和技術標準。(記者 趙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