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云映襯下,石家莊滹沱河兩岸風景如畫。(資料片)河北日報記者張昊 攝
春日的白洋淀,水面寬闊,碧波蕩漾,不時有成群的水鳥在淀上覓食、戲水,一幅美麗和諧的生態畫卷。“小時候的白洋淀回來了!”安新縣東淀頭村村民任小峰感慨地說。
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的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統籌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深化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加強河流斷面監測,不斷改善白洋淀、衡水湖等重點河湖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打好碧水保衛戰,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生動圖景正在逐步變成現實。
突出重點流域綜合治理,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白洋淀全域還清!
2021年,白洋淀淀區整體水質為Ⅲ類,從2017年劣Ⅴ類全面提升至Ⅲ類,是1988年恢復蓄水有監測記錄以來,白洋淀首次實現全域Ⅲ類水,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2017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實地考察雄安新區建設規劃時強調。
決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2019年10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到位于白洋淀上游的蠡縣蠡吾鎮暗訪檢查時,徒步暗訪督查追尋嚴重威脅白洋淀環境的溝渠污水來源和去向,當場要求對全流域排污溝渠、納污坑塘和工業污水、農村生活污水進行全面排查、治理和整改,列出清單、限期整改到位,并按縣分段治理監測水質和考核問責。
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正譜主持召開省白洋淀生態修復保護領導小組會議,多次深入雄安新區調研檢查,解難題、抓落實、見成效,扎實推進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
2021年4月1日,省人大出臺的《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施行,這是涉及雄安新區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規,對白洋淀及其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作出了系統全面的規范,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最嚴厲的處罰保護白洋淀。
堅持內外共治、標本兼治、治補并舉,白洋淀開始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
讓水多起來、凈起來、活起來。我省統籌白洋淀全流域水生態環境整治和修復,補水、治污、防洪“三位一體”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堅持科學治水用水,“華北之腎”功能加快修復,水質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
水清的白洋淀,見證著河北打好碧水保衛戰的不懈努力。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省委書記、省長任雙總河湖長,全省5萬余名河長、湖長“上崗”,河湖健康有了專屬守護人。
創新治水機制。對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情況實施“按月排名+獎懲問責”組合機制,在全國是首例。
嚴格排放標準。實施嚴于國家標準的大清河、子牙河、黑龍港及運東等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大清河流域核心控制區對標北京,排放限值執行最嚴的標準,推動了相關流域水污染治理提速。
一泓泓碧水、一道道清流,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態之源。堅持水陸統籌、河海兼顧、綜合施治,突出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全省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達標。嚴格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全省累計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1037個,總面積1.27萬平方公里。全省地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均達到Ⅲ類以上水質標準,達標率為100%。
近岸海域水質顯著改善。2021年,全省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達到98.7%,12條國考入海河流全部達到Ⅳ類及以上水質標準,旅游旺季13條主要入海河流全部達到Ⅲ類及以上水質,8個主要海水浴場全部達到一類水質標準,秦皇島灣北戴河段被生態環境部評選為全國首批4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之一。
華北“大漏斗”治理成效明顯。2021年夏季以來,邢臺市百泉、狗頭泉和黑龍潭等泉眼相繼復涌,昔日“泉城”美景重現。這背后,是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所付出的努力。截至2021年底,河北累計壓減地下水超采量52.3億立方米,全省超采區深淺層地下水位分別同比回升5.12米和1.87米。
一條條河流、一個個湖泊已然悄悄變了模樣,清水綠岸、魚翔淺底變成現實。2021年,我省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比例為73.0%,優于年度目標任務9.9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全消除,優于年度目標任務8.2個百分點。
強化跨界河流聯防聯治,京津水源更加安全
初春時節,寒意未消。承德市灤平縣付家店滿族鄉潮河流域的堤壩上,一個身影格外忙碌。付家店滿族鄉黨委書記、鄉級總河長金成正仔細巡查著河道。每周一次的巡河是他雷打不動的工作安排。
潮河位于密云水庫上游,是涵養首都水源的重點區域。以前,由于缺乏環境保護意識,河道水土流失、水生態環境惡化嚴重。2016年,灤平縣與北京合作開展潮河流域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項目,重點在付家店滿族鄉實施“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
自此,該鄉鐵腕治砂、生態治岸、系統治污,在恢復河道及河岸生態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民宿經濟、鄉村旅游等綠色產業。如今,付家店滿族鄉境內的潮河流域,河暢水清,岸凈景美,河岸兩側棧道、護欄、觀景臺等設施一應俱全,前來旅游觀光、攝影拍照的游客絡繹不絕。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我省以京津水源地上游流域灤河、潮白河、永定河為重點,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系統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開展跨界河流上下游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協作,不斷加大京津水源保護力度。
精準實施水污染防治,京津水源地水質越來越好。
呵護一庫清水送京津。作為引灤入津輸水工程重點水庫,潘大水庫肩負著為天津、唐山供水的重任。
為改善灤河流域水質,保障天津和唐山用水安全,我省清理潘家口、大黑汀水庫網箱近8萬個、庫魚8650萬公斤。2017年網箱養魚清理完成后,潘大水庫水質由地表Ⅴ類開始逐年向好,水庫水質達到Ⅱ類。
為確保清水下山、凈水進京,限制高污染高耗水行業發展,快速推進污水管網建設,嚴查嚴管違規排放……截至目前,密云水庫上游潮河、白河和引灤入津工程上游黎河、沙河出境水質均保持在地表水Ⅱ類及以上水質,為保護京津水源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
加強水生態修復保護,水源涵養功能持續提升。
官廳水庫——永定河水系上新中國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曾是北京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水庫周邊過度開墾、亂排污水,庫區水一度受到嚴重污染。
以保護官廳水庫及上游永定河生態環境為目標,張家口市懷來縣緊鑼密鼓建設國家濕地公園。目前,累計完成濕地綜合治理面積35.4平方公里,栽植各類喬灌木960多萬株。
“濕地是水質‘凈化器’。通過濕地公園的建設,目前入庫水質已由之前的地表水Ⅳ類提升為Ⅲ類,水庫水質整體達Ⅲ類,保證了出庫水質。一湖清水正源源不斷注入北京。”懷來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陳濤感慨地說。
持續強化京津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我省持續打好壓水、節水、蓄水、治水、引水組合拳,有序實施潮白河流域、永定河流域等一系列綜合治理工程,扎實推進張承唐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著力提升水源涵養和水質保障能力,筑牢京津水源安全屏障。
推進聯建聯防聯治,上下游全流域協同管理提速。
落實與北京、天津、山西等省份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框架協議,建立京津冀生態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開展多輪次聯動執法工作。2021年,32個國考省界出境斷面中,31個斷面水質達到年度要求的Ⅳ類及以上標準,占比96.9%;4個界河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Ⅳ類標準。
與北京市建立了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與天津市建立了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累計獲得潮白河流域生態補償金21.5億元,引灤入津生態補償金24.1億元,用于支持承德、張家口和唐山市相關縣(市)實施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清潔小流域治理、農村環境整治等項目,有力促進了流域水環境質量大幅提升。
綠色映底蘊,山水見初心。
2022年,我省將繼續堅持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圍繞白洋淀流域、京津水源涵養區、環渤海、冀中南四個區域分區施策,聚焦保障飲用水安全、開展水生態保護修復、提升水污染治理水平、推進清潔化改造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四個領域,以更高標準打好碧水保衛戰,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記者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