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雄安革命斗爭歷史的紀錄片《雄安紅色往事》,打破了常見的史料加見證者的模式,別出心裁地引入了作家視角,以紅色經典為脈絡,藝術性地展現出雄安今昔之變化,深刻地揭示出我們黨之所以經歷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力量。
作為歷史的記錄員和時代的歌詠者,作家們以對第一現場的真實采訪,以對歷史人物的不懈追尋,以對戰爭歲月的真情書寫,將紅色記憶中最動人的故事和最熱烈的情感,注入雄安這片熱土,誕生了如《小兵張嘎》《荷花淀》《新兒女英雄傳》《青春之歌》等諸多佳作。這些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作品是如何誕生的?這片土地提供了什么樣的滋養?是什么力量使作家們飽含豐沛的創作激情?
隨著紀錄片解說員聲情并茂的講述,珍貴的歷史畫面和鮮活的鏡頭語匯一一閃過,雄安的激情過往與嶄新今朝歷歷在目,讓人由衷感嘆:這片熱土一定會誕生這樣的佳作和偉大的精神!
作家視角下的紅色記憶
《雄安紅色往事》以《當兵去》《硬骨頭》《雁翎隊》《反掃蕩》《地道戰》《烽火情》等六個單元結構內容,再現了那段珍貴的紅色記憶:以徐光耀回憶《小兵張嘎》的創作歷程為線索,關聯出一群年少熱血、敢于犧牲的戰士形象,再以《呂正操回憶錄》中殘酷的戰斗場面、不畏生死的小戰士等歷史記憶,印證徐光耀所說的“白洋淀風光好英雄多,到處都是‘嘎子哥’”;以《余秋里回憶錄》復原出一次次殘酷斗爭,把那支曾令敵人聞風喪膽的“一把手”部隊與其將領——失去右臂的賀炳炎和失去左臂的余秋里的傳奇往事,栩栩如生地帶到觀眾眼前;通過追憶孫犁《荷花淀》和梁斌《兩走白洋淀》,用對純真與美好的詩意描寫,反襯出戰爭的殘酷,深刻展現出偉大的抗戰精神;而在穆青的筆下,《雁翎隊》中神出鬼沒的“荷葉軍”“千頃葦塘擺戰場,抬桿專打鬼子兵”,成就了我國戰爭史上的傳奇;楊沫也是在雄安這片熱土上,獲得了《青春之歌》的靈感與激情,隨時準備與敵人玉石俱焚的英雄、被鮮血浸染過的記憶,都讓她把烈士犧牲時的悲壯與慘烈寫得感人肺腑、動人心魄……
作家孫犁曾滿懷深情地說:“我寫出了自己的感情,就是寫出了所有離家抗日戰士的感情。我表現的感情是發自內心的,每個和我生活經歷相同的人,都會受到感動。”開國上將呂正操也曾為“桑園突圍”賦詩,以“桑園突圍破曉間,戰士奮戰苦衣棉”“天似有羅地似網,此起彼伏相呼應”等詩句,完整地記錄了這次激烈戰役,用詩人的喉嚨吶喊出我軍舍生忘死、共赴國難的精神。
片中作家視角下的紅色記憶,不僅體現在小說中,還體現在當事人的諸多回憶錄和中外記者對這場戰爭的紀實記錄中。這些回憶錄不僅具備紀實文學的真實屬性,亦帶著作者客觀、冷靜的思考,比如美聯社駐北平特約記者霍爾多·漢森,通過多次深入采訪,終于理解這些中國軍人為何而戰,并感嘆“他們有了要為之奮斗的理想,才會不畏艱險奮力拼搏”。
值得關注的是,紀錄片《雄安紅色往事》還運用了大量的經典影視片段,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新兒女英雄傳》《狼牙山五壯士》等,這也是從文藝創作視角進行的多元呈現。
正如紀錄片提及的,因為以“白洋淀”為背景的抗戰文學和紀實文學的特性與影響力,作家中的重要類別“荷花淀派”也應運而生。
彰顯革命戰爭的人民性
“白洋淀”水上神出鬼沒的“雁翎隊”,蘆葦叢中機智勇敢的游擊戰士,地道戰、地雷戰斗爭的出神入化,無處不在的抗日力量,彰顯出軍民團結一心的抗戰精神。在這里,“白洋淀”上水與舟的關系,也暗喻著軍民之間、家國之間的關系。紀錄片還重點書寫了救助了無數八路軍指戰員的“官大媽”的形象,她在作家筆下變成了“楊大媽”,這正是無數支持抗戰的普通民眾的代名詞。
在第四集《反掃蕩》中,八路軍機關女干部羅云的故事,令人淚目:因怕尚在襁褓中的女兒發出啼哭,引來敵人,牽連群眾,羅云差點親手掐死自己的孩子。這個弱小的生命在逃難途中幾近被凍僵,是一位位普通的大媽用自己的懷抱依次去溫暖這個小生命,才讓她得以幸存……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溫暖,呈現出冰與火的溫度,也讓這場人民戰爭凸顯出人民的力量。
片中借白求恩發給海外友人的信件,道出了這場戰爭的人心所向:“老百姓家家是病房,人人冒死救助傷員,中國人創造了奇跡!”這樣真實的歷史記載,昭示出一個真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取得勝利,在艱苦卓絕中得到成長,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贏?為什么能?正是因為共產黨人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與人民群眾的魚水之情。
新華社原副社長石少華在《六進白洋淀》中這樣描述道:“這些普通的漁民,成長為勇敢的抗日游擊隊的戰士,如今又進入八路軍正規部隊,他們走過的道路,不就是人民戰爭發展史的生動的縮影嗎?”
歷史與現代的現實觀照與深情呼應
在紀錄片《雄安紅色往事》中,今天白洋淀的美景盡收眼底:碧波蕩漾,蘆花搖曳,成群的野鴨與展翅高飛的大雁。君不見,當年的地道遺跡安靜地深埋地下,而如今一片繁華的立體交通線上,已經是車來車往的盛況;當年的抗戰武器“大抬桿”,如今默默地收藏在抗戰紀念館。他們不在眼前,卻永存于人們內心深處,并轉化為滋養這片紅色土地不斷前行的偉大力量。
從宋代楊家將的故事溯源,到抗戰時期楊姓后人的接續奮戰,一直到今日的雄安建設;從《小兵張嘎》的作者徐光耀深情回憶創作歷程,到對雄安新區輝煌前景的感懷;從一位叫作葛堯的詩人投身紅土地教育事業的無悔抉擇,到雄安的瑯瑯書聲和現代化學校……雄安一直在賡續著革命傳統,延綿著紅色文化。
鏡頭在歷史與現實中自由切換,讓人們在祥和安寧的美麗風光中,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回望來路,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今天的雄安,每隔幾分鐘就有一輛時速超過300公里的高鐵飛馳而過,長達14.8千米的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地下綜合管廊干線全線貫通。這座現代化程度極高的“現代地道”,作為這座未來之城智慧城市體系的骨干載體,被稱為雄安新區的“大動脈”和“生命線”。撫今追昔,“當歷史與現實交匯時,關于這片土地的傳奇,就這樣被延續著……”
片中簡潔而不失靈動的解說詞,無聲勝有聲的鏡頭語言,都在向觀眾傳達這樣的篤定:“以一種不變的姿態凝視歲月,眺望遙遠的未來。”一如今天人們凝望烈士塑像時的心情。(李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