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服務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軟實力,是助力優化營商環境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提升服務質效,推動政務服務更規范、群眾辦事更便捷、服務疏解更精準,用優良作風不斷擦亮“雄安服務”品牌。
打造“保姆式”服務實現“幫您辦”
暖心幫辦,線下服務不斷檔。依托雄安新區政務服務幫辦代辦系統,幫助辦事群眾精準快速獲取材料清單、審核要點和樣表等,協助其填寫申報材料,提供高效精準服務;實行政務服務辦理“午間不休息”“周末不打烊”“延時服務”“預約服務”等服務舉措,使企業群眾辦事更方便、更快捷、更舒心。
靈活幫辦,線上服務更快速。充分發揮“互聯網+政務服務”作用,為企業群眾提供線上“智能+人工”咨詢服務、遠程指導辦理、企業訴求反饋等服務,切實保障辦事人不見面“問得清楚、辦得明白”,實現企業群眾從“自己辦”到“幫您辦”的轉變,全力打造線上咨詢幫辦服務新模式。
精準幫辦,企業群眾零跑動。對有上門服務的企業和群眾,申請人可通過電話預約等方式,確定預約上門辦理的政務服務事項和辦理時間,由幫辦代辦員上門提供“一對一”服務,變企業和群眾“跑”為幫辦“跑”。
推進政務服務場所標準化建設 實現“就近辦”
以政務服務信息化為依托,推動京津冀政務服務跨域通辦。與北京市、天津市通力合作,建立協同服務機制,布設智能終端,實現北京市社保醫保、交通出行等241項業務和天津市社會保障、就業創業等51項業務、河北省63項業務在雄安“自助辦”;利用雄安一體化政務平臺,與北京市互設窗口、互派人員,實現北京與雄安政務服務異地可辦,有效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依托京津冀“一網通辦”平臺,實現202項業務異地可辦,有效服務人口流動和產業鏈協同。
以規范化、便利化為要求,全面提升基層政務服務水平。深入推進新區四級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對新區33個鄉鎮行政綜合服務中心和593個村(社區)綜合服務站進行新建、提升、改造,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廣泛布設裕農通等自助終端530臺,實現社會保障、民政優撫等120余項高頻事項群眾就近可辦;加快推進“融合共建村(社區)綜合服務站”建設,不斷推動政務服務、供銷服務、金融服務、郵政服務等各類服務的深度融合,把綜合服務站打造成為民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和樞紐;起草出臺全國首個《村(社區)便民服務站建設指南》地方標準,從場所要求、管理制度、人員管理、服務事項及要求4個部分為村(社區)便民服務站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推動村(社區)便民服務站整體建設邁上新臺階。
以服務疏解為初心,全方位保障疏解項目順暢落地。設置疏解服務專窗,全面納入疏解企業開辦、投資項目建設、公章刻制、稅務登記、社保等政務服務,為疏解單位及人員提供“一對一”全流程幫辦代辦服務。同時,明確專人主動對接疏解單位,送政策上門、送服務上門,及時了解疏解單位在落戶新區及發展等方面的需求,積極協同新區各部門解決實際問題。
打造“15分鐘”政務服務圈 實現“多點辦”
打造群眾身邊的政務服務大廳。探索開展“政銀合作+綜窗前移”工作模式,充分利用銀行網點輻射范圍和智能服務終端分布寬度優勢,在建設銀行增設“綜合受理”窗口,布設證照自助終端、印章自助申領終端等全天候開放設備,形成“24小時自助區”;在工行網點增設服務窗口,布設智能終端,打造“企業注冊+社保+醫保+公積金+不動產登記+銀行業務”六位一體的雄安新區政務服務綜合驛站。
探索新建片區政務服務新模式。對社區綜合服務站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容東、容西、雄東政務服務體系高標準建設,按星級標準打造望淀社區等多個綜合服務站;引入大河鎮行政綜合服務中心與東西孫社區合署辦公,群眾可直接辦理醫保、社保、計生等52個鄉鎮事項,以此為契機,推動鄉鎮事項下沉到社區;在部分社區布設不動產設備、公交卡自助設備和政務服務自助終端,設置24小時自助服務區,探索信息化、智能化服務模式,讓回遷群眾“辦事不出社區”。
打造啟動區綜合服務中心“一站式”服務窗口。將新區政務服務中心窗口延伸至啟動區綜合服務中心,通過完善服務場所功能,梳理入駐政務服務事項,派駐服務人員,建立聯動機制等工作舉措,重點為疏解單位及人員提供企業注冊、投資項目審批、社保和積分落戶等“一站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