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區塊鏈、G5通訊等新理論和新技術層出不窮、日新月異,“云物移大智”(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智能技術)思維已經成為時代標配。技術迭代深刻影響著現代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對高等教育帶來了顛覆性的創新與挑戰。十九大報告指出,到2035年中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35年也將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分水嶺,“云物移大智”等技術迭代將使理念重塑、模式轉型、自組織“漲落”成為未來高等教育的聚焦點并貫穿于高等教育的現代化過程中。
大學分工的加劇和教學組織的多元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曾預言高等教育將迎接不一樣的未來,在線教育必將取代上學模式,未來50年內,美國4500所大學將會消失一半。我國新媒體教育專家、中國傳媒大學廖祥忠教授也提出在不遠的將來,大學將由“傳道、授業、解惑”變為“傳道、解惑”,授業將由少數大學和社會共同完成。隨著網絡技術的支撐,優質教學質量的共享,不同區域的學生可以選擇具有優勢的高校課程。那么勢必造成教育話語權的集中化和馬太效應,也許多年后,很多大學將轉化為強勢大學的輔導機構,大學之間也可能成為教育聯盟集團合作模式。
移動互聯、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的融合發展和顛覆性突破,也使得未來的高等教育的教學組織形式發生根本性變革。師生間突破時空限制,網絡互動更加便利,通過慕課、網絡課堂、智能課堂、增強技術教學(智能眼鏡等)、無屏教學等多種教育教學形態,進一步促進教學組織形式的多元化和分散化,形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
教學方式的顛覆和培養目標的歸真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稱當今信息時代的年輕人為“APP一代”,這代人的學習方式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他們習慣于從網絡、電視、動畫等課外媒體中學習,對依賴課本和輔助材料獲得信息的學習與授課方式越來越沒有耐心。美國媒體批判家尼爾·波茲曼在他的著作《童年的消逝》中,指出兒童和成人一樣作為電視觀眾,直面電視媒體世界,導致了童年的消逝。未來高等教育必然要一步步地符合未來的學生所具有的媒體世界、網絡世界原著民的特點,一改班級授課的灌輸單一模式,而采取“慕課+翻轉課堂”“線上教育+線下教育”“系統傳授+項目制研討”等多元教學方式。
互聯網、數字化、大數據、智能化等使得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也使得教育從標準性向靈巧性的轉變,靈活的個性化培養需要呼之欲出。專業交叉重組、課程模塊化、微專業、學制彈性化,每個學生結合自身發展規劃,都將有多個專業選擇或個人專業選擇。未來高等教育更主要以培養具有終身學習意識、知識技能情感等全面發展的全人為傾向,給學生提供適合其自身發展需要的、個性化的、高質量的學習體驗和定制的培養方案,這也是未來高等教育的育人任務。由于未來的技術發展,智能教育替代和消解了傳統教育一些低端負荷、機械記憶、無用重復和外圍牽絆,未來高等教育更容易使得培養目標歸真,即未來的教育更多的是培養具有創造性、批判性、自主性以及人機和諧的人才。
國家安全的宣傳和教育安全的彰顯
今年4月15日,是《國家安全法》頒布實施以來的第三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為了體現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要求,《國家安全法》從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信息安全等11個領域對國家安全任務進行了明確。教育安全直接影響著這11個領域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培養。尤其在信息時代,教育主權的安全與文化安全有著直接關系。隨著互聯網發展,教育跨國傳播更為廣泛、直接,西方人文社科課程共享和引入,加之慕課平臺的支撐、學分轉換認定的普及等,西方的價值觀滲透、文化腐蝕、文化資源的壟斷等影響著我國文化安全。網絡信息安全也影響教育安全,在線學習會產生大量在線學習信息和用戶屬性信息,加強對境外教育資源的管理和審核,教育話語權爭奪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
未來技術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漲落”
谷歌眼鏡還有谷歌的實時翻譯工具巴別魚耳塞,實質就是新型的智能計算機,它們不僅操作簡單,還能提供迅速且實時的信息,如果再加上眼球控制、語音識別、手勢識別等技術的突破,對高等教育專業設置和教學及溝通方式的沖擊也將超乎想象。據分析,未來各領域發展將是“聰明的人+智能設備”的融合。因此未來高等教育要從人類與科技分離的二元視角,轉向人類與科技融合共生的視角。
雖然技術迭代對高等教育的發展作用巨大,但高等教育系統仍是一個自組織系統。無論內外的推動,都將通過自組織過程來自主發展。自組織理論認為高等教育系統總是存在隨機的上下波動,稱為“漲落”。漲落是系統向更有序狀態的誘因,也是系統向高級有序狀態轉化的催化劑。技術不斷迭代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系統產生漲落的主要原因之一。4月10日教育部頒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就是行政部門對技術迭代的漲落的積極回應,也是對未來的智能教育的布局。
技術迭代對打破高等教育的技術平衡和發展惰性,產生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漲”“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漲”而言,更能促進高校調整內部發展秩序,發揮大學的四大功能,適應、引領社會發展。就“落”而言,可能暴露出發展中的矛盾和不足,但這種暴露也是帶有建設性,比如發現學科布局、專業設置老化,不能符合社會發展,勢必促使大學考慮調整辦學方向,變被動為主動,應對挑戰,加強大學制度建設和教育治理現代化,進一步增強辦學的自主權。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執筆: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