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青春讓人熱血熱騰?
有這樣一群河北青年,
他們的青春選擇了遠方。
↑新疆巴州且末縣第二中學,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走在校園里。河北日報資料片
2000年,15名保定學院畢業生,
義無反顧地奔赴新疆且末縣任教。
吹響了去西部奮斗的號角。
2014年五四青年節前夕,
習近平總書記給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代表回信,
勉勵青年人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
諄諄話語飽含深情,
給新一代河北青年帶來強大的力量。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以青春之名投入祖國的壯麗事業中。
截至去年,
已有6000多名來自河北的西部計劃青年志愿者
到新疆、西藏、廣西、青海、寧夏等地服務。
跨越山海,遠行萬里,
在遠方,寫下燕趙青年的擔當。
人生無悔,尋夢邊陲
總有一次選擇,不枉青春勇
↑項敏祎
“淺薄且翠嫩,一身余勇”,
這是河北師范大學西部計劃志愿者項敏祎
對自己的評價。
當一名教師是她從小的夢想,
大三實習時第一次面對孩子們求知的眼神,
真切的感受直擊她的內心。
項敏祎一直關注著西部支教的故事,
那些遠在邊疆的堅守與奉獻,
荒漠戈壁中譜寫的詩和遠方,
更讓她在振奮中堅定了心之所向。
年輕正是追夢時!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
我想把青春融入祖國的山河!”
↑常春利
因為淋過雨,
所以總想給別人撐傘。
畢業于河北地質大學的志愿者常春利
正是這樣故事的主人公。
從小家庭貧困的她,
大學期間住宿費和學費
全由助學貸款支持。
“當時我就在想,以后只要有機會,
一定要用自己的學識回報祖國。”
于是,西部計劃就這樣
走進了她的心里。
服務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一連,
常春利對這里比常人多了一種情感,
她迫切地想要幫助與自己一樣的人,
迫切地想要回報祖國。
“拿自己精力最充沛、
熱情最高漲的年華,
用在這樣具有深刻意義的事情上,
是我一生最光榮的事。”
心懷赤誠,青春無畏
土地是荒涼的,心卻生機盎然?
↑河北師范大學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赴新疆支隊
當剛剛畢業的河北師范大學學生嚴佳
踏上西行甘肅的列車時,
就已經做好了迎接所有困難的準備,
可實際情況仍超乎預期:
氣候高寒、嘴唇開裂,
冬季長達7-8個月,最低溫-25℃,
取暖全靠撿柴火樹枝,
還有經常光顧的“白毛風”……
可艱苦的環境并未讓她有絲毫退卻,
反而越發心疼這里的孩子。
“對于孩子們來說,
教育幾乎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而我們是他們的希望。”
這就是一名青年心中的使命感。
↑閆俊良(前排右二)和學生們。河北日報資料片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
窮山巨海,不能限也。
西藏南木林縣平均海拔4400米
保定學院2002屆畢業生閆俊良
和其他9名同學來到這里時,
整個縣城只有百十來戶。
“土坯房下雨就漏,得用鍋盆來接。
吃水要到河里打,
冬天河水結冰足有一尺多厚,
只能用石頭鑿開再取水……”
可就是這樣的條件,
閆俊良仍留了下來,
“服務西部就是我們這一代應有的擔當。”
一年又一年,他在雪域高原燃燒青春;
一歲又一歲,山里的孩子脫胎換骨長大成人。
肩負重任,光芒萬丈
被需要的青春,才是最寶貴?
↑岳剛和學生們在一起。河北日報資料片
“岳老師,是您為我推開了世界的門。”
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岳剛
又一次收到了學生國杰羅布的信。
剛上中學時,
這位藏族小伙只想考個職業學校,
“家里窮,我手巧,修電器好賺錢。”
在岳剛的教導與支持下,
國杰羅布勇敢邁出了追夢第一步,
最終成功考取復旦大學,
又應征入伍,成為大學生士兵。
“我們就像燃燈人,
用心里的火點亮他們夢想的燈。”
青春因奉獻更顯寶貴。
使生如夏,所到之處,無不盎然。?
↑2000年7月,侯朝茹和同學們畢業留念。河北日報資料片
對于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侯朝茹來說,
最大的幸福是往日的學生成了今天的同行。
“我要學侯老師,
把愛留給西部的孩子。”
周文緋是侯朝茹的學生,
2013年從新疆師范大學畢業后,
她堅持回到且末,
她要與侯老師站在一起。
侯朝茹喜歡把自己比喻成紅柳,
模樣并不光鮮,甚至就像雜草,
放到花團錦簇的公園里肯定不會被注意,
但在戈壁荒漠,卻是抵御風沙的“猛將”,
是漫漫黃沙中最盎然的一抹生機和顏色。
誰的青春不熱血?
一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曾讓多少人徹夜難眠。
這群燕趙青年,
他們背上的行囊、孤勇的身影,
是榜樣,更是召喚。
?
在滾燙的青春里蹣跚跋涉,
將一顆赤子心獻給祖國。
這就是志在四方的燕趙兒女,
這就是奮斗無悔的河北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