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卸完第二車石料,王海峰把車開出商混站,踏上返程路。
透過后視鏡,雄安新區的夜色與夜空分不出界限,燈光與星光交相輝映。看看表,比起幾天前忙到后半夜,今天算是早的。
車子在路上飛馳,同來時一樣又快又穩。在王海峰心里,路的那頭是“家”、路的這頭有“夢”。
37歲的王海峰,是位卡車司機。
王海峰開著氫能重卡,每天往返保定和雄安新區。孟麗 攝
18歲起,跟車當學徒,后來做師傅,這些年,開大車走南闖北,經歷多,經驗也多。
去年,氫能重卡示范線(容易線)投運,因為條件符合、又投心思,成了第一批開車上線兒的司機。
雖說每月收入不及從前,但終于結束了以車為家、與路為伴的飄零日子,也算了了一樁心愿。“趕上回來得早,還能回家看看兩個寶貝女兒,這多好!”說著,王海峰嘴角微微上揚,一臉幸福模樣。
容易線全長59公里,承擔著徐水調蓄庫砂石骨料到雄安新區的運輸任務,是雄安新區主要建材運輸通道之一。
能用勞動為雄安新區建設添磚加瓦,王海峰覺得特光榮。保定日報記者姚琳 攝
每天,王海峰開著大車,料場、商混站之間跑兩趟,通常4個小時一趟。如果趕上車多,裝料、卸料需要排隊,那就沒了點兒。
頭盔、馬夾、對講機是出車標配,領鑰匙、熱車、試車是規定動作。
“滴答、滴答……”長13米、高2.8米的氫能重卡打著后不久,便開始滴水。
“這水能直接喝。”王海峰說,“8個儲氫罐是車輛的動力源,唯一排放物就是水,真正的零污染。”
車輛出場前,王海峰仔細檢查了氫量、電量、輪胎……這不僅是工作需要,更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這車,加氫快、續航長,加一次氫可跑380公里。”
當天的任務是拉石料。料廠在山上,一路顛簸,車子上了山。
此時,領料站前已排起長隊。
近年來,綠色開采成為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最優解。作業不起塵,操作全封閉,既潔凈環保,又省時省力。
排隊1小時,裝車只用了3分鐘。
“今天很快。有一次,車子排到了山下,我上午到、下午才走。”
拉上石料,奔向雄安。期間,女兒來過兩次電話,因為開車,王海峰沒接。到雄安,已是晌午。
工作中,王海峰全神貫注、一絲不茍。保定日報記者張潔 攝
“師傅,拉的是石渣嗎?”
“對,往后排吧。”
問明情況,王海峰將車停在了隊伍最后面。卸料要等,也是常事兒。
“新區的建設離不開砂石骨料,換句話說也就離不開我們。看著這里一天天變化,我們這些大車司機可高興了。這里面也有我們的一份功勞,對吧?”王海峰笑著說。
卸完料,拿出對講機,等著下趟派單。
趁著這個功夫,他買了個煎餅,簡單對付了口午飯。
吃完后,接了單,王海峰忙著啟程,再次上山去了。
天黑時,第二車石料拉到了商混站,繼續排隊……
“這次得等會兒了,那邊在卸沙子,卸完需要倒倉,然后再卸石渣。”王海峰說,最晚的一次,他回到公司,已凌晨兩點。
等待的閑暇,大車司機常湊到一起,聊聊老婆孩子熱炕頭,打發時間,排遣寂寥,時間久了,成了朋友。
卸完返程,天已完全黑下來。
回到公司,工友們也陸續回來了。
“丫頭,干嘛呢?下午給我打電話,開車呢……答應你的事兒,記著呢!”每個月只能休息兩天,下班后與家人打個視頻電話,就算是短暫的“團聚”了。
雄安,承載著中國夢。
自這里大規模建設以來,許許多多像王海峰這樣的人,默默工作、默默奉獻。或許他們的名字不被熟知,但他們每個人都釋放著光芒,照亮雄安的夜空,照亮這座夢想之城。(記者姚琳 孟麗)